创新科技实力赋能国企“走出去” 脱颖而出+世界新纪录对话世界“越发自信”
上海建工承建的柬埔寨巴萨河大桥
上海世博园区内60%以上的路面所用的混凝土和砖由中冶宝钢钢渣制成。这种美观、环保的钢渣透水混凝土产品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耐磨性。资料照片
11000多家国有企业境外单位,7.98万亿元总资产,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作为中国境外投资的排头兵、主力军,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海外布局面更广、点更多、落地更深,并且呈现出投资多元化、业务高端化态势,如从原来的基础设施、资源行业向科技电信、汽车运输、工程施工等行业拓展。新时期,国企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科研创新,未来国企“出海”将更具竞争力。
脱颖而出+世界新纪录
对话世界“越发自信”
即将过去的2019年对于中冶宝钢来说,是颇不平凡的一年。从美国KRSS品牌、德国KAMAG品牌以及韩国本土品牌竞标中脱颖而出,销往韩国群山BGC-70吨铰接式B型抱罐车4台;牵手马来西亚安裕钢铁,实现中冶宝钢马来西亚市场零突破;在美洲,除再度与美国肯尼科特铜冶炼公司续约,还首次与加拿大霍恩铜冶炼实现项目签订合作协议。
从东南亚的“破冰”起航,到登陆非洲、远销美洲……近年来,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中冶宝钢的海外业务已经“花开”五大洲,遍布58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世界上极少的具有为大型冶金企业提供设备检修、生产运营、冶金特种装备制造及新型材料、备件加工及修复、钢渣处理及综合利用等全产业链、全流程、一体化服务的公司,中冶宝钢的“出海”之路成为众多国企拓展海外业务的标杆。
“以中冶宝钢旗下‘中冶重机’品牌为例,1995年成立的时候,它还是一家定位于场内维修车辆技术支持的小企业,现如今已经发展成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械和配套装备,并且能与多家欧美传统领先企业同台竞争的大品牌。”在日前举行的企业开放日上,中冶宝钢重型机械分公司总工程师耿会良细数公司的“高光历程”。
相似的故事在上海电气上演。
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机组,中国第一套火力发电机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套核电机组……作为一家前身为机器厂、却诞生了诸多中国或世界装备制造“第一”的企业,上海电气近年来的“出海”之路“越来越顺”。
目前,上海电气拥有24家海外企业,181亿元海外资产,占集团比重8%,140亿元海外销售,占集团比重14%。上海电气海外工程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承接EPC(工程总承包)项目90余个,年销售合计120亿元左右。根据集团规划,到2023年,海外营业收入占集团比重将达30%以上。
去年4月13日,彼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EPC合同“花落”上海电气。据了解,该项目总装机容量700MW,是迪拜水电局拟开发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太阳能园区第四期光热发电项目。上海电气承担EPC总包,合同金额约30亿美元,总工期为“4年建设期+3年性能提升期”,首台塔式机组和首台槽式机组计划于迪拜世博会投运。
“该项目是上海电气践行‘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上海电气进一步开拓海外高端市场,加强装备技术能力建设、转型发展和国际化能力提升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建华说。
事实上,近年来,面临全球竞争时,越来越多国企显得“底气”十足。申能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下称“外三发电厂”),自2008年投产后便连续刷新纪录,2011年供电煤耗创造了276克/千瓦时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率先冲破280克/千瓦时最低煤耗整数关口的电厂。上海建工则累计在“一带一路”沿线完成营业额逾60亿元,约占同期海外业务总额的34%,累计新签合同约83亿元,约占同期海外新签合同总额的31%。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选的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排名中,上海建工连续六年跻身前二十强。
自主产权+专利输出
科技创新撑足“底气”
深秋的午后,阳光斜洒在黄浦江上,随风摇曳的芦苇映衬着长达数公里的青灰色路面,漫步在杨浦滨江大道城市公共空间,别有一番景致。
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片人们脚下踏过无数次的约4000平方米灰色路面,既非出自某水泥厂,也不是出自某石材厂,而是来自于一家冶金生产运营服务公司——中冶宝钢旗下的中冶环宇。
以废弃钢渣为主要原料、整体强度较普通透水路面产品普遍高20%以上、透水率达到国家标准的2.5倍、使用寿命达20年以上……中冶环宇研发的透水混凝土在服务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变废为宝”,为我国的钢渣治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与时俱进的绿色循环经济之路。
工业钢渣的创新使用,只是包括中冶宝钢在内的各大国企推动转型升级、用技术创新驱动海外业务做优做强的一个缩影。
“2014年以前,抱罐车和铁水车的海外市场基本被美国KRSS和德国KAMAG垄断。面对强劲的对手,中冶宝钢通过自主攻关,萃取多年无轨化冶金装备制造技术精华,成功突破大吨位集中载荷、多轴线液压机械同步转向、整车遥控全覆盖等多项技术难题,共实现专利61项,且在2015年获得了该行业最高认证——欧盟CE认证。”在耿会良看来,正是这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为国企应对世界性挑战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迈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迎接全球竞争,各大国企相继加快了科研和技术投入。
“我宁愿食物掉到外三的地板上,也不愿掉在自己的饭桌上,这里真是太干净了!”在参观了外三发电厂的先进节能技术以后,一位外商曾如此感叹。
这样的嘉许对于外三发电厂来说并不罕见。
2014年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刚执行时,曾被称作“史上最严”甚至“全球最严”的火电排放标准。但在外三发电厂一系列节能增效减排的技术创新下,这一标准被成功攻克。在2016年的国际电力大会上,外三发电厂被授予“全球清洁煤领导者奖”。这一年,外三电厂平均煤耗水平是美国先进电厂的85.7%,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仅为其五分之一。
作为一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小巨人”,上海港湾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同样亮点频出。据悉,其研发的处理软土地基的新工艺能节省造价30%,缩短工期50%,并具有质量可控、环保等优势。
菲律宾的拉古纳湖被称为马尼拉的“母亲湖”,近年来污染较为严重,底部发臭污泥影响了水质和生物资源。但在上海港湾的规划下,拉古纳湖污泥化为原材料建造新城,既能整治湖水污染,又能使首都拥有一座卫星城,有助于解决当地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
不仅如此,上海港湾集团还利用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和国际专利,输出并参编了印尼地基处理等国家规范,是中国岩土界首次向海外输出标准,对未来中企在印尼承建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重大项目带来了实际帮助。
吃透弄懂+转型完善
决胜海外“有备而去”
当下,正值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国企“走出去”该坚持怎样的步调和节奏,又应如何应对新挑战?
对于上海电气来说,“坚持科研创新,以不变应万变”成为最优选择。据悉,在对当地法律、文化、风土人情做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上海电气紧抓科研合作这个中心,破解了诸多难题。
近年来,上海电气重点在硅谷、以色列、日本与当地最好的风投机构合作,每年投资10亿元获取全球最先进的、符合上海电气战略的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同时,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空调压缩机业务海立集团、环保业务集团已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风电研发中心集团正在设立过程中。
面临新形势,上海建工则凭借技术优势,努力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大型化、综合化、复杂化和投资化的趋势,正由传统施工向覆盖项目策划、整体开发、融资支持和运营维护等全过程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转变。如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上海建工在柬埔寨市场持续深耕多年,累计建成1758公里道路、6座特大桥、1个集装箱码头和1个职业培训中心,累计承建20多个项目,“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建造、中国专家”为柬埔寨打造了多个国家标杆工程,树立了“质量好、速度快、价格优”的企业良好品牌形象,上海建工因此也被誉为最了解柬埔寨的筑路造桥“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文化载体,上海建工还充分利用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班和校企合作,自主招生等形式开展对外培训,促进民心相通。据悉,上海建工已累计举办9期对外培训班,招收来自7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员赴上海进行基础设施技术和管理培训。
而在“走出去”这条路上,中冶宝钢则谋篇布局已久。从21世纪初,“中冶重机”就开始积极接触国内的外资企业,在台塑福建福欣、张家港浦项制铁等外资市场拉历练营销团队,为产品出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具体落地上,中冶宝钢也探索出了一套成熟和完善的应对举措。如坚持代理商制度,规避营销风险。据悉,中冶宝钢目前已经在印度、菲律宾、韩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建立了完善的代理商渠道和制度,尤其是“中冶耐材”品牌产品实现了2至3家代理商覆盖俄罗斯、乌克兰近90%钢铁企业的不定型耐材销售,有效避免了海外营销一对多的不利局面,降低了海外营销过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外,为精准应对市场壁垒、突破准入标准,中冶宝钢也针对海外项目,从破解标准开始,“吃透弄懂”欧标、美标。对项目工程师、技术质量系统等进行严格培训、统一标准,以期制造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