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快又稳!日兰高铁:用“绣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铁精度!“立硬币”“叠水瓶”等绝活不在话下
日兰高铁(注:正式运行前称“鲁南高铁”)试运行以来,动车组以350km的设计时速飞驰,既快又稳,高铁上“立硬币”、“叠水瓶”的绝活屡见不鲜,这主要得益于线路设备极高的平顺度。在高铁线路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标准苛刻、精益求精,每天用“绣花功夫”在0.1毫米的精度间较劲。
11月13日,记者探访中国铁路济南局临沂公务段施工现场,看高铁参建者们现场揭秘日兰高铁的“平稳密码”。
“死磕”0.1毫米
11月13日,天朗气清,四条铁路线纵贯东西,日兰高铁日曲段开通在即,临沂工务段日兰高铁介入组组长李庆华沿铁路线向西踱步,不时俯身查看钢轨。
据李庆华介绍,他们负责日兰高铁140多公里线路的管理和养修工作,早在今年4月份便开始了对线路质量的介入检查和整修。为了确保高铁线路安全平顺,他们须在开通前联合施工单位对线路设备进行三遍精调精整,对于线路上的每一根轨枕处的钢轨,作业人员都要反复进行调整。高铁线路的精调精整是以0.1毫米记,要让动辄数吨重的钢轨以0.1毫米为单位进行移动,这样精细的操作难度比绣花还要高得多。
临沂工务段日兰高铁介入组副主任纪伟,负责高铁线路的精调精整工作,他所在的工作小组被称为日兰高铁的“精调师”。所谓精调精整,其实就是通过对铁路线路的几何尺寸进行精细地调整,来提升线路的平顺度。“在高铁线路上经常会有一些微小的高低起伏或者不平顺,很多只有零点几毫米,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在350公里的时速下,可能会影响乘客的舒适度,这就是我们要消灭的目标。”纪伟介绍说。
按照技术规章,无砟高铁线路轨距误差在±1mm以内就算合格,但是日兰高铁的“精调师”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将误差控制在±0.5mm范围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先后对线路整体调整了4遍,把误差控制在了±0.2mm以内,大大提升了线路的平顺度。
俯身测量、调整、挪动一小步、再俯身测量......……这就是日兰高铁的“精调师”们每天的固定动作。“我们每一遍精调都要对每一根轨枕处的螺栓、扣件等进行反复测量和调整,按照轨枕间距60cm计算,从费县到日照,大概要俯身调整190万次,每人每天也要俯身近两千次。”纪伟介绍说。在进行每一处调整时,从测量数据,到拆装扣件,再到精细调整,前前后后要有好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为了避免尘土对测量数据造成细微的影响,他们精调作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清除扣件下的浮土。
“有时一个地方有问题,前后连续七八处都需要调整,而且经常是这边调好了,那边又变动了,需要回过头再调整。”纪伟说,走三步,退两步,就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短短四五百米的距离,普通人几分钟便能走完,而他们却需要近十10个小时。
每组道岔测量150多次
5月下旬,日兰高铁进入静态验收的关键阶段。当时,日兰地区气温普遍增高,临沂地区最高气温更是超过了35℃。负责线路设备验收的侯林和同事们顶着烈日的炙烤,俯身在轨道上,不眨眼睛地洞察“蛛丝马迹”。
侯林告诉记者,道岔是为列车进出站转线时提供保障的关键设备,道岔高质量,是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步。“597、596、599...”他们用手中的尺子,不间断测量每两个道岔螺栓之间的距离,以此来测算轨枕是否存在歪斜。“日兰高铁的岔枕全部浇筑在轨道板上,一旦发现枕间距误差超出5mm,就要将整块轨道板拆除更换,这样才能确保列车运行时的安全和平稳。”侯林说。
盛夏的线路上没有一丝遮挡,阵阵热浪让人感到窒息。侯林和工友们依然不为所动,蹲在钢轨旁,随着测量,一点一点地挪动着身子。后背早已湿透,脸上的汗水一滴一滴往下落,溅在滚烫的钢轨上,马上便被蒸干了,只留下一丝黑色的痕迹。据了解,像这样的测量每一组道岔需要进行150多次,而侯林他们的任务,则是对管内123组道岔进行覆盖式的检查,加起来要测量一万八千多个数据,这还只是所有验收过程的一个小步骤。
进入8月份,日兰高铁开启联调联试阶段,线路上穿梭起动态检测车,用于列车高速运行状态下测试铁路线路的质量情况。
赵潇是该段日兰高铁介入组的成员之一,他和同事们根据白天检测车测得的数据,对线路设备病害“挑刺儿”,并本着“重点问题立即整改、一般问题限期整改”原则,及时对线路上存在的细小病害进行补修整治。为了不影响白天检测车的正常运行,整修作业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赵潇和同事们每天晚上七八点中就要出发,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四五点才能结束,有时一个十分微小的安全隐患,都要让他们忙上一两个小时。
截至目前,影响线路安全的所有问题均已克缺完毕,确保了线路的安全、稳定、舒适。
高铁“抬头哥”的“火眼金睛”
11月13日,在日兰高铁的沂河特大桥上,助理工程师王庆石提着手电筒、攥着检查锤,钻进了桥梁支座中的狭小空间,排查墙面裂缝、螺栓松动等安全隐患。
临沂工务段负责的日兰高铁约140多公里,其中桥梁长度超过100公里,占比在70%以上。这座跨越沂河的沂河特大桥长达23公里,是日兰高铁中最长的一座桥梁。
在静态验收期间,王庆石的任务就是要爬上每一座大桥,从里到外进行全面“体检”。桥梁支座是整座大桥的“关节”,是确保整座大桥安全的重中之重,然而这里的高度只有一米多,最矮处仅有几十公分,狭小的空间和复杂的结构让这里成为了最难检查的位置之一。王庆石经常趴在支座旁,用检查锤或用手,掀起支座上的防尘罩,仔细查看着每一个细节,一丝一毫的隐患都不放过。
为了确保检查的全面无死角,王庆石需要从狭窄的检查孔,进入到漆黑一片的箱梁内部,由于缺乏空气流通,这里部让人呼吸不畅。黑暗中,王庆石他们只有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贴”在墙上仔细地仔细检查,像啄木鸟一样,用检查锤敲击着每寸墙体,检查混凝土强度。久而久之,王庆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微弱的光线里,能够准确地发现仅有一两毫米的微小裂纹。
“一定要抬头!不抬头你就发现不了病害,不抬头这片梁就白进去了!”为了不漏检顶部的病害,王庆石需要一直抬着头,仔细查看。一般人保持抬头姿势5分钟便肩颈酸痛,而王庆石每片梁体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在检查中,有时会发现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的病害,这时候王庆石就要停下来反复查看,用手摸、用检查锤敲,确认无误才敢继续前行。
相关新闻